法國歸僑、上海貝奧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盧建熙:專注一件事 做好“骨”文章
法國歸僑、上海貝奧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建熙:
專注一件事 做好“骨”文章
23年前,法國歸僑盧建熙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帶著在海外學習積累的技術和資金,回國開啟創業之路。23年來,他克服各種挑戰,一頭扎進人骨修復材料的研發當中,始終專注于做好一件事——發揮自己所學,使更多中國患者恢復強健體魄。
以下是他的自述。
從骨科醫生到創業者
我回國創業已有23年。在此之前,我曾在法國學習工作多年,主要從事無機材料研究。
當年,一個偶然的契機讓我做出回國的決定。2000年,上海市閔行區政協派出一支代表團赴法考察。我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介紹了當時我在無機材料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將成果市場化的嘗試。代表團成員聽后很感興趣,他們告訴我:“國家非常歡迎海外僑胞回國發展,你的研究成果正是國內所需要的,為什么不考慮回國創業呢?”
這個建議讓我既心動又忐忑。出國留學前,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原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當過多年骨科醫生。祖國一直是我心里最深的牽掛。我始終有個夢想,那就是發揮自己所長,為提升國內骨科診療技術水平盡一份力。但是我擔心自己長期從事學術研究,對商業領域接觸太少。
思慮再三,我最終選擇勇敢邁出回國創業的腳步,在上海市閔行區創辦貝奧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將自己的事業與祖國、與家鄉緊緊聯系在一起。
創業起步階段充滿挑戰。如何籌集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以及敲開市場大門,一度是擋在我面前的兩只“攔路虎”。我創辦公司的啟動資金只有2萬美元,再加上一個人“單打獨斗”,沒有龐大的團隊支撐,困難遠比預想到的更多。但讓我感動的是,區政府一直非常關心支持企業發展,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
經過不懈努力,創業3年后,我公司獲得了第一張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注冊證。這意味著公司研發的產品可以在國內市場銷售,用于臨床治療。我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了。
辦科技創新型“百年老店”
細數20多年來我們公司研發的產品,基本覆蓋了人的全身:從高純度的醫用磷酸鈣原料,到骨科應用的可降解活性人工骨,再到治療超極限缺損修復的骨發生器、個性化3D打印骨組織工程構件、仿生增強型可降解截骨楔形體等。產品種類豐富,但其實我始終專注于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人骨修復重建。
“存在為患者,創新為人類”,這是公司的宗旨。創業至今,創新研發一直是我最關注的事。平常,除了管理公司之外,我將大約60%的時間用來做研究。我相信,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以及實際應用價值的原創核心技術,是公司的立足之本。我們是“賣知識”,而不是簡單的“賣產品”。為此,我在創業過程中沒有急于增資擴投或是收購轉讓,而是踏踏實實地聚焦創新研發,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我的目標是辦一家科技創新型的“百年老店”。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年股骨頭壞死的發病人數處于15萬到20萬人之間,而且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由于治療起來難度很大,這種疾病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癥”。過去,這種疾病主要通過置換人工關節來治療,但后續會產生很多衍生問題。我們通過10多年的技術攻關,研發出股骨頭功能重建生物陶瓷棒這種材料及相關治療技術,有效彌補了現有治療手段的不足,實現壞死股骨頭的復活。
每當看到病人在使用我們公司研發的產品后重新站立起來,我都特別欣慰。記得8年前,一名17歲的女孩在溜冰時意外撞傷,導致股骨頭骨折,并惡化為股骨頭壞死。我們見面時,她滿面愁容。對當時正值花季的她來說,股骨頭壞死無疑將給之后的人生帶來重大打擊。后來,我為她成功進行了手術。術后兩年,她便恢復正常。如今,她已結婚生子,平時還常跳舞、練習瑜伽,這在8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對我來說,幫助更多人重新支棱起胳膊,邁開雙腿,恢復強健體魄,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走好研發的“第一公里”
如今,公司規模已從最初的我一個人,擴大到50多人的團隊。讓我欣慰的是,幾年前我兒子從法國回來,和我一起“并肩戰斗”。年輕力量的加入為公司發展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我們主要聚焦三個方向——研發更多原創技術,制造質量過硬、性能穩定的產品,開拓更多銷售渠道。
大家常說,要打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在我看來,走好研發的“第一公里”更重要。了解臨床治療的實際需求,研發更有針對性的技術,才能更好地將其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我在和各地科研院校以及醫院合作的過程中,牢牢堅守這一理念,堅持將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有效結合。
我擁有執業醫師資格。平常,專注研發之余,我也會走上全國各地醫院的手術臺,親自操刀。我常說,我們公司提供的不只是產品,而是一種治療理念,其中包括一套治療技術、一套植入產品和一套手術器械。新觀念下的新操作手法,往往是傳統手術醫生所欠缺的。我想帶個頭,傳遞給他們一種新的治療思路,用新產品帶動新技術和新理念的推廣。
近年來,除了在國內銷售之外,我們的產品還進入東歐、南美等地區的近10個國家。下一步,我們的目標是敲開日本、美國等市場的大門。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接下來,我給公司定下不少新目標:每年爭取有一個新產品上市,成立一個科研發展基金,邀請更多材料界研發精英加盟企業……2022年,經上海市科委批準,上海骨科生物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在我們公司掛牌成立。該中心將聯合5家企業、4所醫院以及10所高等院校,組成一個以企業為主導、市場為導向、院校為輔佐的創新體系。我相信,未來我們多方一起努力,一定能在中國骨科治療領域做出一番更大的事業。(記者 嚴 瑜采訪整理)